做论文。学生毕业后从事医学工作一年以上,可以参加执业医师考试。我国的医德教育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当时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我国开展医德教育的初衷是解决当时医疗行业的不正之风,其主要表现是“两难”和“两差”,即看病难、住院难,医疗服务态度差、医疗质量差。难到全国每年约有2000万人,天津每年约15万人应住院而住不上院。差到吵架时有,事故层出。一些患者为求得安全感托人情,送礼品,由此出现了五股歪风:顶气患者之胍,推诿病人之风,脱岗聊天之风,吃请受礼之风,开人情方人情假之风。医德教育首先在天津、大连、上海等几个城市开始,逐步推到全国。1979年天津着手研究、起草医德教育书稿,1980年在天津铁路医院讲第一堂医德课。从此, 医德教育课从医务人员延伸到医学院校,课程设置以思想政治教育、医务人员医德规范为主。其后,部分医学高校又开设了医学伦理课,比较系统地讲述医德【13]。我国开展医德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医务人员有组织、有计划地施以系统的医德影响,培养医务人员高尚的医德品质,树立社会主义医德新风,全心全意地为保障人民健康服务。医学生作为未来医学事业的接班人,在即将踏上工作岗位时,不仅需要丰富的临床专业知识,还应该接受良好的医德医风培养,不断提高他们的医德境界、道德情感、道德责任、道德良心和职业荣誉感,这对于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大有益处。目前,我国医学生在校阶段接受的医德教育必修课是思想品德修养、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和医学社会学,相关的选修课有法律基础、大学生礼仪和医德规范课等。对于医学生未来工作中必然面对到的人际交往和医患沟通技能,尚无专设课程。仅在医学社会学(部分章节)涉及人际关系和沟通技能,诊断学教程(仅在询问病史部分)涉及医患沟通技巧,内容较少且缺乏系统化,根本不足以应对今后工作中面临的各种医德问题。近年来,医学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普遍感到医德教育面临困难,突出表现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