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浅议抗战时期浙大西迁对贵州地方发展的贡献_.pdf

上传者:upcfxx |  格式:pdf  |  页数:2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学 7 年, 师生们本着教学科研与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结合的思想,致力于地方的各项考察研究,服务于地方的经济、教育和文化事业,为穷乡僻壤的贵州播下了现代科学文化的种子,功盖千秋,泽被后世。【注 释】 ①周开迅.永远的大学精神.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9.8: 26. ②③竺可桢.竺可桢日记.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19, 908. ④遵义市志编纂委员会.遵义市志﹒科学技术.北京:中华书局,1999:1776. ⑤周开迅.永远的大学精神.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8:158. ⑥杨达寿.浙江大学西迁办学对贵州科技教育的影响.教育文化论坛,2010,12. ⑦贵州省遵义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浙江大学在遵义.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2:38 【参考文献】 [1]周开迅.永远的大学精神[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9.8. [2]竺可桢.竺可桢日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遵义市志﹒科学技术[M].北京:中华书局,1999. [4]贵州省遵义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浙江大学在遵义[M]. 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2. [5]曾祥铣.人文遵义[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8. [6]抗战时期内迁西南的高等院校[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8. [7]遵义抗战文化.遵义地区文化局革命文化征集办编辑出版社,1993.12. [8]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抗战的文化[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 [9]遵义地区文化局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办.遵义抗战文化·遵义地区革命文化史料选编(第二辑) ,1993. [10]徐峰.竺可桢与浙江大学迁贵州[J].贵阳文史,2009.1. [1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遵义市委员会.遵义抗战纪事.遵义市政协宣教文卫委员会,2005.12.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