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照的14例CBP病例,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4例CBP中男5例,女9例,年龄38—65岁,平均(46.3±5.6)岁;病程3个月至20年,平均(6.3±3.4)年;首发症状均为颈部肿块,其中左侧5例,右侧8例,双侧1例,14例中有13例触诊时有博动感;肿瘤最大径1.5~8cm,平均(4.1±1.2)cm;伴有局部肿块触痛者1例,眩晕2例,吞咽困难1例。1.2方法仔细检查肿块后记录肿物大小、部位、肿块活动度、有无触痛及临床病史等相关资料。固定肿块,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采用一次性、无菌性配7号针头的5mL注射器针吸。根据肿瘤的大小及形状,快速刺人肿瘤中心处,保持1—2mL低负压,变换3~5个方向快速多次抽吸,同时务必将针头保持在肿块内,尽量多抽吸组织,迅速多作涂片。涂片时动作应迅速而轻柔,以避免造成细胞挤压、变形而对正确诊断造成影响。瑞氏一姬姆萨(Wright—Giemsa)染色,光镜观察。然后与手术切除的标本的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对照统计。2结果镜下见血液背景中多少及大小不等的肿瘤细胞(图1一A),为上皮样瘤细胞散在或松散粘连排列成巢状,可见有特征性的腺泡状或Zellballen结构(图1一B—D),核染色质粗颗粒状分布均匀,核膜光滑,可见核内包涵体和核仁,胞浆透明或淡染而不易识别,稀少到丰富不等(图1一C)。本组14例病例FNAC,有13例诊断正确,1例误诊为转移性低分化癌。14例均经外科手术切除治疗后病理组织学诊断证实为CBP并追踪随访。其中5例在本院手术切除,其余9例赴上级医院手术,经电话追踪证实。针吸细胞学诊断结果与病理组织学结果基本一致。本组病例经随访至2011年3月,均未见转移或复发。A:大小不等的肿瘤细胞(×20);B:腺泡状或ZeUballen结构(x40);C:核内包涵体(x40)图1CBP光镜下情况(wrigll卜Giemsa染色)△通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