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迁徙地客家文化及其本土化趋势——赣西北万载民间佛、道度亡醮仪式对比研究.pdf

上传者:科技星球 |  格式:pdf  |  页数:5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是适应这种变化的代表。茭湖的新教尽管是佛教类别,但他们用本地话行法事,法事带有先天教的色彩,新教道士甚至认为自己就是先天教。故而,茭湖尽管没有了道教,但茭湖的新教其实继承了道教的衣钵,获取了道教的群众。茭湖老教的道教化也很明显,他们参与庙中清醮时,必须挂“三清”,改法号,说本地话。至于万载佛教道士招收非客家弟子,已经违背了客家传承佛教法事的祖规。客家佛教道士为什么不顾祖规招收非客家弟子,与本客的相互融合有着密切联系。通过通婚,本客之问打破了相互间不通婚的传统,客家佛教法事往往通过亲戚关系传到了本籍姻亲。如何看待客家佛教道士招收非客家弟子?笔者以为,不能过于严重估计它可能会导致佛教法事将被道教改造的危险。佛教道士向非客家传授法事,打破数百年来土客民系之间的门户之见,它或许能让佛教法事有新的发展。从万载西部以俗僧相称佛教道士,到茭湖佛教道士分新、老二派,到高城道士自称火头教徒,再到双桥、潭埠佛教客家先天道士,呈现出万载佛教道士法事发展的不同阶段。俗僧基本保留着佛教道士的特色;老教道士的双重身份则体现了对先天教主动靠拢变化趋势;火头教法事过程中全用本地方言,捐弃客家方言,是向新教发展的重要阶段;新教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标志;先天教是发展的归宿。由老教向新教,再由新教向道教转变,或许是一种由过去开始一直到现在仍在继续的发展趋势。新教只是处于由佛向道转变的一个过渡阶段。这趋势在双桥、潭埠、赤兴、三兴已经完成到了第二步,那里的佛教法事不仅新教化,而且完全道教化。接下来的就是县城附近的佛教与高城佛教面临着向道教的转变,最后是茭湖、白水、株潭、高村的佛教法事面临改变。佛道的合流,是发展的最后归宿。这一最后归宿吻合现实中客家文化主动融合于本地文化的总趋势。【参考文献][1】谢宏维,张研.清中晚期互民国时期江西万载的土客冲突与国家应对【J].江西社会科学,2004,(2).【责任编辑:龙迪勇】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