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论《诗经》中的审美意识

上传者:学习一点 |  格式:pdf  |  页数:65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何不乐”)等一些已Р 经长用自然物比拟、赞颂人的精神品质的篇目为证,明确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Р 的审美标准,认为在《诗经》的时代,古代人就把精神品质同自然现象相联系,Р 并从这种联系中感受到美,可以说是审美发展的一个大跨越。Р 叶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一书,谈到关于一个时代的审美问题,提到了《诗Р 经》的美学价值。作者认为中国美学审美意识的历史,主要表现在两个系列中,Р 一方面比较分散地表现在这个时代的大量文学作品中,另外一方面又比较集中地Р 表现在这个时代的若干美学理论著作中。而《诗经》作为具体的文学作品就归类Р 在形象系列的范畴中,与例如“气”、“道”、“象”、“妙”、“意”等的范畴系列相Р 互联系。以《诗经》为代表的文学作品所表现的审美意识有助于后人分析和了解Р 各个时期的美学理论,但它不宜作为美学史研究的中心对象,《诗经》在该书中Р 的美学价值就是把它作为“了解中国美学某个时期的背景材料”来处理。②Р 张晧的《中国美学范畴与传统文化》一书,以不同美学范畴为命题,其中论Р 及《诗经》的美感问题,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是以“人”作为中国美学的Р 核心范畴,认为《诗经》中例如“人美且仁”、“人美且都”等就是一种对于人的Р 审美要求的伦理导向,是一种结合内美与外美的双重审美要求;第二是以“心”Р 作为审美感知中心,认为《诗经》中例如“心之忧矣,我歌且谣”等表达就是一Р 种与心适同则为美的审美标准;第三是以“和”作为中国传统审美中的终极审美Р 要求,具体举例《诗经•小雅•宾之初筵》,认为此诗中从饮食生活需要和艺术欣Р 赏需要两方面论及了“和”的最初意思,即“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满足人生的本Р Р ①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35 页—139 页。Р ②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4 页。Р 2 Р万方数据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