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好,未来的日子会越过越好”;北京一位高校老师也有同感。她说:“在战火纷飞的国家,民众生命全部面临威胁,幸福又从何谈起?”在北京一家机关工作的鲍女士也肯定国家的发展对个人幸福的主要性。她认为国家所实施的医疗保障体系即使还有待完善,但给自己减轻了很大的生活压力。Р 同时,也有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国家确实有很多增强公民幸福感的政策,但自己又仿佛感觉不到”。在深圳工作的段先生则认为追求幸福关键还靠自己的努力。也有被调查者提议:国家在相关利民政策的宣传上应该加大力度,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国家政策和自己生活的亲密关系。Р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夏建中教授说:“现在,中国民众的客观生存条件直接影响幸福感,幸福感的物质原因较重。而西方民众的幸福感更多放在精神层面,比如对社会的奉献、人道主义追求等等,这应该值得中国人借鉴。”Р 对于在物质压力较大情况下个人怎样增强幸福感?全国首家心理学校创办者、心理咨询教授曲伟杰还给出以下提议:Р 一、以信念产生幸福感。假如一个人处于物质相对匮乏状态。不过她能满足自己最主要的精神需求。也能产生幸福感。比如一位母亲。她自己的物质条件并不好,但她对自己的儿女充满期望,经过自己的辛劳劳动送儿女上学,直到成才。这位母亲在物质上一直贫乏,但因为她在实践自己的信念,因此她感觉很幸福。РРР 二、时常调整个人幸福期待。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合适调低幸福期待,在生活情况改进的情况下再合适提升幸福期待。说到底。个人幸福期待要尽可能和个人客观生活情况相吻合。Р 夏建中尤其强调:其实政府应成为增强公众幸福感的主导力量,“人民幸福是政府的责任,政府也大有作为。”她提议。政府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尽可能降低民众的后顾之忧;政府应完善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老百姓营造宜居的生活环境和投资环境。她说,公共管理的缺失会挤占了大家的休闲娱乐时间、恶化生活环境,这必定降低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