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研究的敏感,于清晨散步中,树下掉落之物,他跑过去,看到了以小搏大的勇敢壮举。这篇科学随笔,在提供给学习主体丰富知识的同时,更让我们于字里行间随时感触到一个科学家夜以继日、孜孜不倦的探究活动。“问渠那得清如许”,其源头活水原来如此。自然,如果没有教学的明确导向,学生自身感悟的力度就要弱得多,难以将探究的触角伸延到材料获取的方法和过程、情感与态度中。这种阅读的探究性教学,带有较浓厚的教师引导色彩,始终立足于文本阅读本身,由内容而形式,从课内到课外,从近及远,由此及彼,启发思维,激活头脑,令学生既感佩作者献身科学的探索精神,又不于文体成见,从而获得多义感受,实现“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的教学目标。但是,也要注意在探究式教学中也存在误区:第一,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无论是作为课程存在还是学习方式存在,都有“窄化”探究式教学的倾向,即仅仅将其作为一种形式或技巧、技法来学习或展示,或只让一部分所谓“研究能力”较强的学生参与探究式学习,从而剥夺了其余学生这方面的学习和权利。这与探究式学习的内在本质都是背道而驰的,也是十分有害的。第二,强调探究式学习,排斥接受式学习。面对语文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新课程强调转变学习方式,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这是说明过去我们过多地强调了接受式学习,忽视了探究式学习,而今强调探究式学习是想还其在学科教学中应有的位置,并非全盘否定接受式学习的价值。如果我们对探究式学习“一拥而上”,为探究而探究,排斥接受式学习,搞形式主义,既丧失了语文教育中的特有优势,又没能取得探究式学习的应有效果。这种情况是要不得的,它完全违背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初衷。在当前语文教学中,要在打破过去接受式学习“一统天下”的格局的基础上,提倡探究式学习,努力形成“有意义接受式学习为主,探究式学习及其余学习方式为辅”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