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小学数学从“植树问题”到“植树模型”教学策略课例研究报告

上传者:梦溪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105KB

文档介绍
供多次体验的机会,注重借助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建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时刻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按照设计要求应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前面自己设计的植树问题:间隔2米、4米、6米,而栽树的棵数比段数(间隔数)多1。这样就把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从中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③通过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拓展模型的应用,进一步建立模型有意义的学习是学生在具体情景中体验自主建构,体验和建构是学生学习的关键。体验是建构的基础,没有体验,建构就没有意义。体验是学生从旧知向隐含的新知迁移的过程。设计屮,虽然创设了情景,但一次的体验不能达到继续建构学习的水平。所以,这节课我多次向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而且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共鸣的情境。从自身、做操、刘翔等实际问题入手,引发学习兴趣,产生共鸣,激发探究欲望。(二)进一步的思考1、?本课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在于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但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屮体现的不到位。2、?教师对课堂的生成问题处理还不够灵活。针对学生能够找到简单植树问题的规律“棵数=间隔数+1”却无法运用这个规律求路长的问题,因为学牛的认知起点与知识结构逻辑起点存在差界。以为学生能发现“棵数=间隔数+1”就能解决问题了,实际上这只是部分学生具备了继续学习的能力,这恰恰导致了能找规律却不会用规律。也就是在发现规律与运用规律间缺少了的链接,我要加强对规律的扩散教学,比如:得出规律时,可以说说“间隔数二棵数-1,路长二间隔数X间隔长”等等知识的扩散。3、?对学生的评价还显得不足。参考文献:①王慧在《植树问题》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08(9)48-49②邵陈标“数学广角”的灵魂:数学思想方法[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10)31-34③施玲将数学建模植入学生的心中[J]小学数学教育2011(9)?15-16.34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