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语文课堂“言意共生”的语用目标定位——读书心得一

上传者:科技星球 |  格式:docx  |  页数:2 |  大小:72KB

文档介绍
得意而忘言”的问题。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言”与“意”不是一对矛盾,“文以载道,言为心声”,我们的汉字本就是表意文字,“意”是灵魂,而“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它承担着传承中华文化和思想精神的重任,所以我觉得我们的语文课既要引领学生明意,也要让学生学会如何表情达意,即语言运用。其实在书中前言部分第3小节,作者刘仁增就指出语文教学也不能走向“排斥‘理解’只重‘运用’的极端”,如果走向这个极端,会造成“‘理解’和‘运用’两败俱伤”,事实上,培养学生受益终身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只是,回顾以前的教学,无论是自己的课,还是听过的课,大都在明意方面下足了工夫,而在得“言”方面有所欠缺,我觉得这正是我们读这本书的意义所在。读了书的绪论和第一章,我对“语用”教学渐渐有了一些认识,“语用教学”不是简单的语言学习,也不是机械的语言模仿,而是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的语言学习和具体情境中的迁移运用,它“涵盖听说读写,既要促进言语智慧的生成,还要注重阅读策略的提升”。应该说语用课堂讲究言意共生,其核心是在具体的语言感悟和体验基础上,习得语言规律,积累语言经验,生成、进而创生出每个人“自己的语言”。以《卢沟桥烽火》为例,现在来设计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我会将目标定为:1.会写“烽、妄、伪、喉、凌、聋、爹、呐、歼”等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时间顺序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3.能通过品味文中的语言认清日寇的侵略罪行,体会日军的勃勃野心、蛮横无理、可耻下场及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军的英勇。4.比较描写敌我双方行军及战斗失败的不同,体会作者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用词的不同,感受词语所表达的情感,并能将这样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人物描写中。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既关注了文本语言的理解、体验,同时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语言,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练习运用,从而生成学生的个性化语言。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