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城市养老院老人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团体辅导研究-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

上传者:你的雨天 |  格式:docx  |  页数:52 |  大小:4884KB

文档介绍
和主观幸福感水平的常态,这一理论的基础是人格特点。任何事件都可能使主观幸福感产生三种变化:主观幸福感升高、降低或保持常态。当事件处于常态时,主观幸福感是平稳的;当生活事件高于常态时,主观幸福感就会升高i当生活事件低于常态时,主观幸福感就会降低。但只是暂时性的偏离,‘因为人格是稳定的,这会使生活事件和主观幸福感都保持在平衡水平上。但是, 该理论有其局限性,还需要进一步考察不同的生活事件如何影响主观幸福感,及人格的稳定作用究竟能对主观幸福感有多大影响等问题。Р1.2主观幸福感研究现状Р我国幸福感研究最早是上世纪80年代(杨彦春,何慕陶,朱昌明,马渝根,1988; 周建初,1988;),早期的研究大多与老年精神一tl,理卫生有关,有杨彦春等(1988),郭晋武(1992),许惠兰(1994),项曼君(1995),梅锦荣(1999),刘仁刚和龚耀先(2000,2001) 等人关于老年幸福感的研究,对其他人群关注较少。90年至2000年这十年中,幸福感研究扩展到其他人群,对大学生人群研究也逐渐开展(景淑华、张积家,1997;何瑛, 2000;郑雪、严标宾、邱林,2001,2002:何瑛,2000;胡洁、闰克乐、何义芳,2001; 唐洁、孟宪璋,2002,杨宏飞(2002)的教师幸福感研究,王艳梅的(2002)初中生幸福感的研究,以及徐慧兰、肖水源、陈继萍(2001)下岗工人幸福感研究,等等。2000到 2010年中,我国幸福感研究大热,由对不同人群幸福感的简单调查深入到对其影响因素的探讨,如吴吉惠(2007)《不同地区老年公寓老年人幸福度与应对方式调查》Р《百岁老人的认知能力和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调查》(2007)赵妙林,闻吾森, 王文香,徐云峰。该研究认为,主观幸福感与认知能力、性别、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无明显联系,但与日常生活能力得分有明显负相关,与年龄、家庭关系有明显正相Р7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