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探索提升高中生感恩水平的新途径,针对缺乏感恩品质的个体进行感恩干预,为其提供行之有效的对策和实践指导,从而培养高中生对父母、他人、祖国社会和自然深深的感恩情感,以期为高中生感恩品质的提升、健全人格的塑造、积极道德情操的培养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Р’本研究得到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项目课题(14BSH083)的资助Р万方数据Р硕士学位论文Р2.文献综述Р2.1感恩研究的综述Р2.1.1感恩的概念Р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感恩(gratitude)一词源自于拉丁文字根“gratia”, 意思是慷慨、恩惠、礼物、仁慈以及感谢n3。国外心理学学者主要从认知、情绪和特质等三个角度对感恩进行定义的。Р(1)认知观点。即感恩源于个体对所受恩惠和帮助结果的积极认知。Solomon (1977)认为,感恩是对利益的估计以及某个他人的施恩行为作出的积极判断啼1。 Heider(1958)认为,感恩是当个体接受他人给予的恩惠,并且认为施惠者是有意给予的情况下,个体才会产生感恩之情∞1。Р(2)情绪观点。即感恩是受恩者在接受恩惠后心生的一种愉快情绪。Lazarus (1994)认为,感恩源于个体对他人的移情能力,受惠者对施惠者提供的恩惠感谢和欣赏,是一种“移情情绪”,感恩产生的基础是施惠者和受惠者之间产生共情口1。Emmons&McCullough(2003)认为,感恩是个体即时的短暂情绪体验,其核心是接受帮助的人在获取恩惠后所产生的愉悦、感激等情绪。Р(3)特质观点。即感恩是一种情感特质,ullough和Emmons (2002),认为感恩是个体识别他人给予的恩惠或帮助后积极予以回应,从而获得积极的经验或结果的普遍化心理倾向陋3。Р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感恩是个体受到外界事物(他人、社会、自然等)的恩惠时产生的感激情绪和心境,是体验感恩情绪的心理倾向,是一种积极的人格特Р2Р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