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追求与逃遁——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

上传者:梦溪 |  格式:docx  |  页数:39 |  大小:2435KB

文档介绍
谊。他们或因是“弱国子民”而在异国他乡备受轻侮、嘲弄,或不见容于社会,被社会所遗弃,由此变相自戕或表现出某种变态心理。他们不甘沉沦却又无力自拔。在茫茫人海中,他们时时为自身的茕茕孑立、几被世人遗忘的境遇深感痛苦,为自己只是一个生活的“零余者”落泪叹息。他们愤世嫉俗,感伤忧郁,内向而又敏感,孤傲而又自卑,这是“零余者”作为郁达夫小说中一个形象系列而共有的气质。他们的心中始终没有减退过追求理想生活热情,他们的生活有相当浓重的理想色彩,同时流露出在民族觉醒时期敏锐知识者审视自身的伤痕和民族的伤痕所产生的幻灭感和危机感,发出了五四文学中个性主义的强音与哀音。Р一、生的苦闷“生的苦闷”使人的尊严和权利受到压抑和挑战,人物因此沉浸在一种无处不在的忧郁之中,他们被包围在贫、病等物质的困扰和精神的空虚中。郁达夫小说《茑萝行》、《落日》、《离散之后》、《春风沉醉的晚上》等作品, 笼罩其中的“生的苦闷”,是人受到生活压迫的无奈与反抗心理,要求的是做人的尊严和起码权利。他们都是被挤出社会的小人物,可能有些才干,甚至不无理想, 却被生计问题逼迫,在腐败的社会中几乎没有立锥之地。贫穷困厄,使他们失去生活的信心与安全感,常常“置身在浩荡的沙漠里”,或者如同游逛在荒田野墓间的鬼魂。他们自暴自弃,自哀自叹,不甘心和丑恶的现实同流合污,总表现出一种虽然落魄却正直坦诚的品格,表现出与当时不合理的现实社会对峙的孤独倔强的姿态。“五四小说关于知识者的‘穷’,强调的也不是经济压迫的社会性质,而是知识者的主观精神感受、他们作为人的羞辱感。对于那一代知识者,最可怕的,Р也许还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剥夺。最为五四小说家所关注的,与其说是РmР人物的穷状,不如说是经济压迫在人物那里激起的心理反应。”?在郁达夫那些Р。赵园《五四时期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赵园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8页。Р7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