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甚至达到一种自我的满足。王鲁彦《柚子》(1924年)中的看客就是这样一种心态,随着一阵阵“看杀人呀!看杀人呀!”的欢呼声,抱着“开眼界”目的而来的人们蜂拥着围观,为了看杀头,他们争先恐后,哪怕是狗爬都愿意,只要能走近看到这千载难逢的胜景。看到后,啧啧感叹着侩子手的本领之好,动作之熟练,继而摸摸自己的头颅,确定还在自己颈项上,于是骄傲的摇一摇头,轻松地离开了。通过别人的痛苦来获得自己的自我满足感,这是“看客”的一个典型心理特征。在这些愚昧麻木的小市民眼中,革命者的一切流血牺牲都化为一场闹剧,化为供娱乐消遣的材料,丧失了本应该有的崇高、伟大感,这是一个深刻的社会悲剧,其形成的根源是数千年封建思想意识、文化观念和封建伦理道德对人思想的毒害,这些“看客”也成为中国封建弊病的载体。鲁迅曾经指出,“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③城镇社会“看客”形象的出现,究其原因,中国自古以来是个农业大国,随着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外国入侵者的刺激,使得中国工商业迅猛发展,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市民阶层逐渐兴起。然而近现代小市民大都由农民转化而来,这些由农民转化而来的小市民,虽然远离了农耕和土地,但和中国封建文化、自然经济形态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思想观念甚至主要还是农民的,依然有着农民或小生产者的灵魂。市民文化价值观虽然有着商品经济带来的新成分,但其主流和本质却依然是农耕的、宗法的,于是出现了一些小市民,他们愚昧而又冷漠,麻木而又缺乏同情心,沦落为一群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看客”。①李渺世.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35:332②王爱玲.论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1995(3)③鲁迅.坟·娜拉走后怎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2: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