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在“三言”中,尚有几篇小说仅以诗词入话,而在“二拍”中,入话形成了稳定的程式——诗词、故事、闲话三者兼具的形式占了绝大部分的比重,入话的篇幅也大大加长。原因何在呢?笔者认为任何一种文学现象的形成都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入话亦是Р1 庄因.话本楔子汇说[M].台湾:国立台湾大学 1965 年.第 1 页Р2 杨林夕.从诗之“兴”到“思之兴”[J].广西社会科学,2001 第 5 期Р3 刘想如.论戏剧引戏与宋元话本入话、头回的相似性[J].青年文学家,2010 年第 13 期Р如此,既要考虑到历史方面的因素,又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Р本论文的难点首先在于“入话”这一概念的含糊不清,如何区分入话与头回更是众说纷纭,迄今为止仍然没有一个很清晰的界定。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如今所遗存的话本体小说当中,对正话之前的部分称谓不一致,有时称“入话”,有时称“头回”,给后人区别两者造成了一定困难,而最初的研究者也并未给予正话前面的部分一个统一的称谓。笔者赞同正话之前的所有文字均为入话的观点,因而拟将入话分为诗词、故事、闲话三个部分,但是具体到文本之中,要清晰的界定这三者也非易事。其次,“三言二拍”的体制结构除了沿袭“说话”的程式之外,是否还受同时代其他文体的影响,作为当时强势性文体的八股文是否对“三言二拍”的创作产生了影响,这也是本论文的难点之一。Р最后,迄今为止,关于入话的研究常用的方法仍是比较与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的一些结论也相类似,如何深入研究,进而提出更有创见和新意的观点与结论也是本文的难点。笔者认为应当在充分而正确地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加以深入全面细致的研究。本文拟对入话进行界定,由此明确入话的组成要素,重点关注“三言二拍”的入话所体现的文人特征,进而剖析入话的成因,认为其形态既是对口头表演程式的承袭,又受到了八股文结构的影响,同时明代兴旺发达的出版业也起到了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