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基于城乡统筹视角的城乡结合部新农村发展分析

上传者:你的雨天 |  格式:docx  |  页数:107 |  大小:2465KB

文档介绍
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简新华,2006)。 3)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和意义Р张梅龙等认为城乡二元制度是导致“三农”问题的源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实现城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张梅龙,2006);贺雪峰等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对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有着重大意义(贺雪峰, 2006);史啸虎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能演变为一场运动,如果不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问题(史啸虎,2006)。 4)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途径Р陈锡文提出新农村建设的侧重点在经济、法制、产业三方面,特别需要考虑的是怎样促进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农民的增收(陈锡文,2005);郑新立认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在于村庄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益类项目等方面(郑新立, 2005);谢扬认为新农村建设应突破农村的界限,走城乡统筹、城市化推进的发展之路(谢扬,2006)。Р综上所述,目前这些的研究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但仍存在不足之处,比如:理论研究多、实践案例少;简单描述多、综合分析少。从研究对象来看,大多数研究是将农民作为客体,站在学术界或者政界的立场以俯视的角度分析,对农民的主体身份、农村的利益以及城乡公平方面关注不够。Р1.2.4 已有研究的不足Р社会科学和城市规划学的相关学科对城乡关系演变、城乡结构变迁、城乡建设行为以及存在的社会问题已经展开了大量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偏向背景分析、现象阐述和原因探究,对于解决对策的探讨不多,与城市规划及建设的关联较少,导致可操作性较弱;城市规划领域的研究也存在类似的情况,业界和学术界对于问题的关注度很高,但是行之有效的措施探究较少,对物质层面的问题探讨较多,对城乡之间社会公平和利益协调的重视不足。Р另外,随着学科的日渐精细化和研究方法的逐渐专业化,已有的研究呈现出离心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