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论文:儒家思想与消费不足

上传者:hnxzy51 |  格式:doc  |  页数:3 |  大小:68KB

文档介绍
静态影响动态积累起来,就形成持续的消费不足的长期后果。这种保守的消费观,在短缺经济时代能够有助于稳定社会结构,增加积累。但在现代工业社会,技术发展一日千里,经济发展需要消费的推动。儒家思想对待消费的内敛与消极态度就不再合乎时宜了。2.2儒家思想影响消费的技术表达:双曲线贴现针对儒家思想导致的过度自我控制偏差及相应的“重视未来甚于现在"的时间偏好,在技术上有两种表达方法,一种是在时间偏好率的绝对水平上进行表达,比如设定人们的时间偏好率为负数(Lowenstein&Prelec,1991)。另一种方法是仍然承认人们时间偏好率为正,但在时间偏好率的结构特征上进行特别设定。在新古典指数贴现模型中,时间偏好率(贴现率)是一个固定常数。在此框架下,要解释我国居民消费的时间偏好特征,就只能设定时间偏好率为负数。但这种技术处理的缺陷在于,负时间偏好率与经济学对行为主体时间偏好为正的基本判断相才盾,在实践中也很难相信中国居民天生就具备持续的负时间偏好率。这也是冃前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有关中国儒家消费文化及消费行为研究缺乏规范分析的一个主要原因。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行为经济学双曲线贴现模型则提出,行为主体具有自我控制认知偏差,因此时间偏好不是时间…致的,即时间偏好率不是一个固定常数,这种时间偏好率结构上的非对称性会导致实际消费偏离最优消费计划,出现消费界常。目前西方学者在利用双曲线贴现模型研究欧美消费文化时,设定时间偏好率结构为“短期高、长期低",由此可以得到过度消费结论,较好地模拟了欧美国家现状(Laibson,1997;Frederick,etal,2002)o这种针对时间偏好率结构进行设定的思路对本文实现中国居民消费的时间偏好特征的表达是一个重要启发。行为经济学双曲线贴现模型巧妙地在新古典指数贴现模型固定贴现率(因子)结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短期贴现因子,來刻画行为主体认知偏差和长、短期.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