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形象分析

上传者:塑料瓶子 |  格式:doc  |  页数:8 |  大小:21KB

文档介绍
对体弱多病的丈夫的怜悯和爱,独自承受难以忍受的精神煎熬,担当起家庭生活的重担,照顾吐血的丈夫,积极筹备数目不小的医药费,即使远在兰州,也从不中断对家中的经济支援,没有背弃丈夫。如前所述,战争、贫困、疾病等使“大家都变了”。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中,在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社会里,在残酷生活现实面前,曾树生的生活态度趋于现实化,但在追求自由快活中包含着自私和虚荣心。黑暗的社会践踏人的尊严,扼杀人的精神追求,导致人的心理变异。小说通过对曾树生形象的塑造,深刻揭示了在那黑暗的社会环境里,即使象曾树生这样有理想和追求的知识妇女,也不可避免地要在生活的苦海里挣扎,从一个侧面探索知识分子女性的命运和出路。三、人物形象的意义正如巴金在谈《寒夜》中指出:“汪文宣就如同生活在巴金的生活中一样。”塑造汪文宣这一人物,正是代表了在抗战时期国统区8千百万的小人物,他只是这许许多多小人物中的一个缩影,而在国民党统治的黑暗年代里,像汪文宣一样为了生活而苦苦挣扎与反抗的人们还有很多很多。虽然他们的生活方式也许与汪文宣不一样,但值得肯定的是,他们的结局如同汪文宣一样,都是被损害和被侮辱的典型。作者正是借汪文宣这一形象深刻揭露了国统区的黑暗统治与腐朽,批判了像汪文宣一样的小人物的懦弱性格,更批判了好人不得好报、坏人得志的腐败社会制度。而塑造曾树生这一形象,预示着即使像曾树生这样有理想和追求的知识妇女,也要在生活的苦海里挣扎,美好的追求最后也变成了一种对生活的逃避。从而充分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从另一个侧面也探索了知识分子女性的命运和出路,给读者以沉重的人生思索。作为旧中国的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命运和人生的道路究竟在何方,参考文献:[1]巴金《寒夜》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2]巴金《关于寒夜.巴金论创作》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3]胡永修《巴金研究》四川: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9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