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济慈《夜莺颂》中的意象分析

上传者:随心@流浪 |  格式:doc  |  页数:6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嗅觉意象、视觉意象三者相杂相通,使读者体会出比单个意象所能展现的更为宽广深邃的诗意。“静谧的死亡”用听觉意象形容触感意象,死亡由此获得生命。正是由于诗人对外部世界之美感觉特别敏锐,所以有评论家称济慈为“感觉主义”诗人。Р 3、睡眠意象Р 在诸多的感觉意象中还有一种独特的意象也是济慈所热衷的,即睡眠意象。济慈的诗中梦、睡眠意象出现频率多,充分体现了济慈对这种状态的迷恋。其中出现睡眠、梦意象的诗有《睡与诗》《我踞着脚尖》《致睡眠》等,但诗人的这种睡眠不是我们所日常理解的那种没感觉的沉睡,而是一种朦胧放松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诗人可以摆脱俗世的牵绊,任由想象力的伸展,这种状态类似于心理学中的“梦游”、“昏睡”或者弗洛伊德称之为白日梦的东西。济慈自己称之为“消极感受力”,即对事情不要追根究底,而要处于一种半懂半不懂的状态,这样才能获得美和真。《夜莺颂》从一开头就进入了半醉半醒的昏睡状态。“于是向列斯忘川下沉”,诗人开始展开想象,跟着夜莺的声音出没仙境,与月神、酒神共舞,在黑暗中闻花香,Р“流过草坪;越过幽静的溪水。溜上山坡”。诗人所以热衷昏睡状态是与诗人的现实遭遇相关的,现实中,诗人爱情无望、被病痛折磨、遭受丧亲之痛、生活潦倒等等,因此,诗人渴望忘却世上的苦难,离开那种极端的痛苦和矛盾。Р 参考文献: Р [1]《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九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P197 Р [2]蒋承勇.《从古希腊到18世纪西方文学中的‘人’的观念》,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第3期Р [3]罗益民.《济慈颂歌的神话思维结构》,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Р [4]江晓梅.《济慈诗中睡眠意象分析》,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Р [5]胡家峦编:《英语诗歌精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8月版Р 龙飘飘,华中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