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职务犯罪心理学论文范文-浅论职务犯罪形成原因之心理因素下载

上传者:叶子黄了 |  格式:doc  |  页数:6 |  大小:63KB

文档介绍
似是而非的理由掩饰、开脱自己的罪责,以准备好的应付查处的说辞保持内心的安宁。六、?消极的社会心理投射减轻了对于法制的畏惧感职务犯罪的主体自知其行径丑恶、法理难容,法制的震慑、刑罚的威严,不免使其紧张和恐惧。于是,为寻求心理“减压阀”便认为权力商品化、钱权交易等不正之风是普遍存在的,有贪污受贿行为的也不只自己一人,比自己更严重的还大有人在,并且仍在逍遥法外。他们觉得现在是职务高的大贪,职务低的小贪,不贪白不贪,自己不贪别人也不会少贪。把这样的消极社会心理,连同口己的贪污受贿行为投射到想象中广大的社会群体上,进行一种贪污受贿的社会性类化。于是,自我心理上产生了一种“晕轮效应”,心理压力随之得以缓解,似乎“把烂脚伸到别人屋里就可以不痛了”,似乎国家法制面对形式多样的职务犯罪行为会变得软弱与无奈,因此,使恐慌心理得到慰藉,减轻了对法制的畏惧感。殊不知,止是这种投射作用,使犯罪主体欲罢不能,不断萌发占有欲望,一步步陷入了犯罪的泥坑。七、?多次职务犯罪使非法欲望趋于顽固初次的贪污受贿等职务犯罪,可能还带有某种程度的偶然性与被动性,并伴随着行为选择上的思想斗争。然而,当龌龊行为多次出现,就会使道德沦丧,罪恶感消失,在尽情享用非法收入Z屮获得了所谓“成功”的体验,对非法欲望起到了强化作用。于是,不再考虑自己的犯罪后果对社会、集体的危害和给自己、家人带来的遗患。随着职务犯罪次数的增加,其非法欲望趋于顽固,即犯罪带来的满足和享受进一步激发原有的欲望,而强化的欲望又反过来引动犯罪行为,结果形成个人主动选择性的行为方式,想方设法寻找职务犯罪的机会与条件,恣意聚敛不义之财,积重难返,欲壑难填,不择手段,胆人妄为。职务犯罪,已成为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屮的一颗毒瘤,它极大的损害社会正义,破坏着经济的发展,腐蚀着政治清明。充分认识职务犯罪的形成理由,对于有效预防、打击职务犯罪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