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以心育德 以德养心

上传者:upcfxx |  格式:doc  |  页数:2 |  大小:69KB

文档介绍
作用,道德评价是无法进行的。同时通过道德的调节,能够帮助人对失衡、障碍和偏差的克服,从而使人的心理得以健康。例如,奢欲,就是“需要”这种心理现象的成分,是需要感和满足感的失衡。如果通过道德的审省,分析需要和利益之间、索取与贡献之间的矛盾,也许就会调节一下自己的行为动机,使需要建立在社会利益的基础上。于是,奢欲就能得到收敛。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作用的协同发展,使德育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也注重满足个人心理需要,形成1+1>2的合力。三、内容体系的协同发展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该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关系。如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教育,内容应包括学生对劳动意义的基本认识、对劳动知识的掌握程度(德育内容);对劳动的情感态度、情感倾向,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劳动技能形成状况,劳动方面的行为表现、行为习惯(目标的达成)。在学生劳动素质形成的完整过程中,整个教育内容既包括德育内容,也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二者有机结合,协同发展。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应注意以下几点:1、内容体系的构建要有效的利用教育资源在构建内容时,要充分地考虑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而不仅仅为了完成任务而抽象地用一些干巴巴的教条来要求或约束学生。如培养学生[]文明礼貌,这只是一个抽象的子目标,采取什么样的实践活动或实践形式,在学校中如何做,在家中如何做,在社会上又如何做,让学生陈述看到的、听到的正反事例,讲述自己的内心感受。这样,书本的、视听的、学校、家庭、社会、古今中外等资源围绕一个目标就形成了构建方案,资源得到了很好的利用。2、内容体系的构建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分层实施内容的构建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生身心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能够接受什么样的内容,思维水平发展到什么程度,社会生活经验积累了多少,这些都制约着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构建内容体系时必须考虑到[1][2]下一页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