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哲学探索

上传者:苏堤漫步 |  格式:doc  |  页数:3 |  大小:17KB

文档介绍
,促进双方增进了解,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从而在对话和师生关系的改善之间建立起了一种牢固的意义联结,因而能促进师生关系质的发展与飞跃。这种师生关系打破了传统的二元认识论师生关系,将教学活动合为一个整体,提倡师生之间平等、民主的对话,体现了师生双方的尊重。2.哲学“交往”对师生关系的新诠释交往行动理论的创立者哈贝马斯认为:“只有主体之间的关系才能算得上是相互关系。因为主体间的关系是互动的、双向的,而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主动的和被动的,是单向的,因此不能称为相互关系。”从这一理论出发,有学者提出师生关系是一种交往关系,师生交往是以共同的客体为对象的多极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是“主体一客体”和“主体一主体”关系的有机统一,因而师生关系不是“主体一客体”对象化模式,而是“主体一客体一主体”的交往实践模式。[9]师生的交往关系认为师生之间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交往关系,教师通过自己的积累和经验,对各种知识进行描述、讲解,学生根据老师的描述和自己的理解在脑子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师生就是在这种语言交流中形成一种“交往”关系。“交往”关系建立在教学这一个完整系统的活动之中,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平等、联接的整合,打破了传统二元关系对师生关系的割裂。从上述师生关系理论的发展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出一种趋势,即各种观点都是依据一定的哲学范畴、术语来套用两者关系的。这种做法导致了我们对教学活动特殊性的注意,而且引发了我们对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混乱和争论,耗费了时间与精力。当然我们并不是否定哲学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哲学是我们进行思考与行动的前提,但是哲学并不是一把万能的金钥匙,尤其在当代,哲学并没有形成定性的模型与理论,哲学本身还处在一个不断探讨的年代。从另一方面说,每个学科都有其独特的特点与规律,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宜盲目借用哲学理论、范畴来界说教学现象,而应立足于教学活动本身及其术语来揭示其规律及特性。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