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浅谈中外古典戏剧创作美学理论

上传者:幸福人生 |  格式:doc  |  页数:10 |  大小:31KB

文档介绍
瑞乎?蔡邕之饿莩其亲,五娘之干蛊其夫,见于何书?果有实据乎?”李渔也进一步的提出了戏剧创作中关于虚实处理的一些原则,可以概括为“一虚到底,一实到底”。他认为若戏剧题材选取为今事,便可以一虚到底,因为“若纪目前之事,无所考究,则非特事迹可以幻生,并其人之姓名亦可以凭空捏造,是谓虚则虚到底也”而若以古事作为题材的选取,便要一实到底,因为“若用往事为题,以一古人出名,则满场脚色皆用古人,捏一姓名不得;其人所行之事,又必本于载籍,班班可考,创一事实不得。”并不是说今天发生的事无从考究,我们就可以轻松地对戏剧创作进行虚构;而古时候发生的事有本可依,增加了创作中的困难,这样做的原因只有一个“使与本等情由贯串合一”,也就是戏剧中的人物、事件发生变化的过程与促使他们发生这些变化情由要符合逻辑。无论虚还是实,我们都可以看到莱辛与李渔的戏剧原则都是虚实创作一切为剧情服务。只不过在莱辛看来戏毕竟还是大于史,他认为只要虚构的事物符合作品中作家所要表现得目的,那么不选择历史所赋予给这个人物身上的东西,才能够获得我们的欣赏。而李渔在这一点却显得严谨的多,在他对古代历史的选材中,他认为一定要进行考究,一定要实到底。对于这样的差异,我们可以认为是当时的时代潮流所导致的,也可以认为是不同文化的背景所造成的,但是在今天看来,两者的观点可以促使当代剧作家们进行着更好的创作。人们可以吸取莱辛的观点赋予历史人物全新的性格特征,也可以汲取李渔的创作观念使得剧作逻辑严密。综上所诉,莱辛同李渔所代表的中外戏剧理论不仅相似并且还各有千秋,虽然本文只讨论了其中的一部分并没有全面的展开讨论,但是毫无疑问,两者无论是对自己的国家民族,还是对世界,在戏剧理论及创作领域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