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历代中国古典戏曲中悲剧美学特点

上传者:相惜 |  格式:doc  |  页数:8 |  大小:18KB

文档介绍
发展的落后制度的抗争。Р Р ?明清时期的剧作家显然不是以“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为创作悲剧的目的,而是通过悲剧中的“情”与“理”的冲突将观众引向对命运的思考。Р ?明清悲剧与元悲剧的一个共同之处是剧情中悲喜相交。这也可说是中国古典戏悲剧的一个共同特点。上面已经论述过,中国的文化导致了中国戏剧中常出现大团圆式的结尾,这样的结构贯穿了中国古典悲剧,仅仅少数剧目是以纯悲剧的结尾收场的,大多数的悲剧总会在剧情和结尾有喜剧的情节。Р ?在明清时期,已经有剧作家开始注意到了中国古典悲剧的大团圆结尾模式。李渔、洪?等剧作家开始不满于这种固定的结尾模式,力图打破大团圆结局。他们开始用艺术的眼光来审视戏剧剧本,单纯是为了艺术创作进行剧本写作,而不再是完全反应现实生活情节。或者换个角度说,正是因为意识到世事不能完全按照人们的意愿来发展,很多事情总是真正的悲剧,不会因为人们的希望而变得圆满这一事实,剧作家们更深入地体验生活,将这种残酷的残缺和现实反应在了剧本之中,所以才会力求创作出不完整的不圆满的结局。Р Р ?孔尚任的《桃花扇》可以说是一部真正的悲剧,剧中最后留给观众的模糊的情境,让观众自己品味,也不再给悲剧安一个为了让观众心满意足而故意加入的欢喜尾巴。这样的结构可以算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一个变化改革。Р ?很多学者认为在中国没有真正的悲剧。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悲剧究竟是什么概念尚未有定论。如果以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定义来衡量中国是否有真正的悲剧,似乎是片面的。我国的悲剧是拥有自己独特的审美和结构、气氛等特征的,我们不必用西方的悲剧观点来评价我们的悲剧是否好坏,而应该根据我们国家观众的审美来平定一个悲剧剧本的优劣。不能认为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而应该认为,中国有属于自己的、符合于自己文化和审美要求而创作出的悲剧。Р ? Р ?注解Р ?①《诗学》,亚里士多德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页。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