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793年),书院倾坍,知县俞廷举重修扩建并置田,岁收租谷六十石。1800年,知县陆兹增修。道光二年(1822年)知县张之沣,再予扩建,并完善院中设施。同治二年(1863年),滇军扰境,书院半遭兵乱所毁,同治六年(1867年),知县罗教忠捐募集资,予以修茸重建,并增建考棚以试士。书院教学采用个别钻研,相互问答,集众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内容以儒家经籍为主,间亦议论时政,不只传授、研究儒家知识,更注重在明礼仪的基础上身心修养,躬行实践。教师不仅重言教,对学生指导启发,加强道德修养,同时也重视身教,以“人师”自勉。书院主讲者亦称“山长”,有“人自为教,不领于官府”之意,山长若除讲学之外兼管院务的,称“院长”。清末兴新学,废科举,凌云书院遂改为“劝学所”。[7]南川县隆化书院隆化书院在南川城南二里鳌头峰,占地面积7亩。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知县应士龙创建,初时已稍置田产。嘉庆十年(1805年)至清朝末年,知县蒋作梅、徐明湘、彭履坦、王臣福、黄际飞、张涛等先后培修斋舍、添置田租。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隆化书院为县立高等小学堂。1940年南川县简易乡村师范学校由白净石迁来此地,1944年南川县立初级中学校亦设于此。[9]68书院以“隆化”为名是因为“南川古称隆化,而书院教化士民,建于乾隆年间,因时舆地以取义,此隆化所由名也。”[10]丰都县五云书院五云书院在丰都县新城县署。同治九年(1870年)平山书院毁于水,假玉鸣寺为之治,迁葺县署,以聚生徒。[11]光绪三年(1877年)迁新城县署,改名五云书院。1892年,知县付达源将院址更换到城北城善堂,建经古书院,未成;1893年,知县蒋履泰成之。书院建筑群分布如下:中为讲堂,通三间,左右客堂各一间,东西斋舍各七间,前立正门三间,后门一间,后屋五间,屋左右厢前后各二间,仍称五云书院。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改为丰都县立小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