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省、府、州、县兴复和新建的书院达到 70 余所。虽然各级地方官办书院存在着官学倾向, 但书院的建立仍选择名山名地,强调天人合一,把自然环境作为教育的一种手段,实施书院传统的讲学、藏书、学术交流、印刷刊刻等文化教育活动,对各地文化教育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值得一提的是,百泉书院主讲孙奇逢是当时中国最有名望的书院教育家。他在百泉学院 20 余年的讲学活动,不仅提升了该书院的历史地位,对进一步发展河南书院教育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清初,河南各地书院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著名的有李之铉、张伯行、吕谦恒、陈履中、吴士功等。清代中叶,中原书院教育得到较快发展。自雍正十一年( 1733 )到道光二十年( 1840 ), 中原共设立、兴复书院 102 所。雍正十一年,河南督抚大力扩建原开封大梁书院,延请著名学者担任主讲,选录中原各地优秀生员入学,使大梁书院成为当时河南省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当时,这所书院建有雄伟壮观的藏书楼、先贤祠、讲堂、仕宦祠,建有斋舍楼百间,院内假山、溪流、木桥、小亭、绿树相映成趣,庖房、浴室一应俱全。院长由省督抚聘任,院生由河南省各道、府、州、县选拔,布政司考核录取,俨然如省立“大学”。清道光十六年( 1836 ),著名学者钱仪吉主持大梁书院。他治学不课八股文,而以经史子学为主,并及小学、天文、地理、算学等科,为书院开创了一种新的学风。有清一代,大梁书院作为河南省培育高级人才的机构,培养出大批人才,著名的有朱世阶、李海观、王聿修、蒋湘南、苏源生、宋继郊、李棠阶、马吉璋、李元勋、王锡彤等。近代河南以大梁书院、明道书院为主要代表的书院教育在教育制度方面开始发生演变。一些有识之士,如著名学者钱仪吉、李时灿、王锡彤等人起而改革书院教育,在教育内容和考试方法上取得了诸多成绩。清末,随着科举制度的彻底废除,书院相继改为新式的大学堂、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书院教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