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我国高校学生事管理的历史嬗变及反思

上传者:相惜 |  格式:doc  |  页数:5 |  大小:26KB

文档介绍
务性、临时性的工作,人人都能干、都会干,不存在专业化的问题。因此,选拔时忽视与学生工作相关方面的专业情况和背景,培训时缺乏相关理论的讲授,评价时不看重理论研究能力以及工作的实际水平和效果。一般学校都规定专职辅导员的任期为4~5年,这种短期化的政策,使不少人不会把学生工作作为终生事业长期地全身心地投入,学生工作队伍不稳定、专业化不强、结构不合理,使队伍主体建设长期处于低水平,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3、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内容体系不科学  学生事务管理者往往从教育者自身的视角出发,选择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忽略了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兴趣爱好、个性特点、思想水平和接受能力,主观性和随机性强,规范性、针对性差。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常常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规定和要求,忽略了不同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常常因为一时一事的要求确定活动内容,忽略学生成长成才的全面需要。常常是有了内容而没有规范性的操作指导,导致组织水平不稳定,受具体实施者影响较大;或是因为前期计划性的缺乏,学生对活动预知程度不高,使活动受益面不宽,学生参与度不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学生工作的实效难以取得。  因此,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对自身的工作理念、方式、内容做出相应的变革。如加强理论研究,确立新的理念,以“学生发展理论”为依据,树立“以服务促发展”的学生事务管理理念;转变管理学生、操控学生的思想和工作方式,认同学生是大学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平等的人,高校学联盟生事务管理者更多的是“导师”,而不是单纯的“领导者”或“管理者”;构建组织结构扁平化和执行体系垂直化的学生事务管理体制,建立多个中心和办公室,如招生注册中心、学习指导中心、住宿生活指导中心、行为指导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咨询中心、健康服务中心、学生活动中心、勤工助学和经济资助中心、思想政治教育中心、党团工作中心等。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