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明”,宋代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清代袁枚的“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等。“明月”这个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诗中明月既是自然世界的明月,也是传统文化的明月。在《泊船瓜洲》教学时,我们往往仅抓住“绿”字大做文章,把它当作一首写景诗来处理,忽略了诗歌文本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则对本诗作了如下解读:“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是说诗人离家近,应该“还”。“春风又绿江南岸”是说诗人离家久,更该“还”。“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说诗人思家心切,但当下却不能“还”家。再来看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宋熙宁八年二月,宋神宗下诏让王安石回朝继续主持变法,王安石乘船顺着京杭大运河来到了瓜洲渡口,写下了这首诗。此时王安石已年过半百,对政治早已心灰意冷,曾两次辞官而未获准,因而他此次赴任是勉强的、违心的。显而易见,王安石在这种际遇和心境下写出的《泊船瓜洲》,字里行间充满了忧郁和伤感之情,所以,教学一定要抓住诗眼“明月”。四、挖掘语言的深度小学阶段的孩子的言语能力的潜力是无穷的,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借助文本去开发和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如窦桂梅老师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她没有把对词句意思的理解作为重点,而是抓住了“相媚好”这个词语,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想象一下“翁”与“媪”相互说什么话。孩子们的想象力真是丰富,他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天真可爱的孩子们说出了贴近生活的语言,逗得听课的老师们都忍不住哈哈大笑。一个女生说:“老头子,你辛辛苦苦把几个孩子养大了,也该享享清福了,我呀,嫁给你没有嫁错人……”一个男生说:“我说孩他娘,虽然你的脸上堆满了皱纹,但是你永远是我心中的大美女!”同学们在教师引导下把生活中的场景迁移到了课堂,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文本角色,而且用自己的话勾勒出了一幅祥和宁静的乡村生活画面。(浙江省杭州市采荷第一小学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