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评判能力迫切需要提高。在信息社会里,认识媒介将成为生存的必要条件之〜。受众急需接受媒介素养普及教育,其内容大致包括四各方面:第一,了解媒介的基础知识,掌握使用媒介的技能与方法:第二,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第三,学习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第四,利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随着媒介传播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并不困难,难的是分辨信息的价值。有效地利用信息。这就要看个人处理信息能力的高低了。汶川地震发生时四川成都一名大学生迅速用手机拍下了当时的画面,在10分钟后上传到土豆网,成为关于汶川地震的第一段视频。很多电视台对这段视频进行了转播。在传统媒体暂时“缺席”的情况下,来自网民的第一手消息成为灾难发生之后珍贵的第一记录,这使一直处于信息接收端的受众打破了传统,由幕后走到台前,也扮演起传者的角色。受众不仅积极参与到信息发布中去,而且还对己出现的信息进行甄别、思考,摒弃不合理、胡编乱造的内容。对网上所传的东西,网民不再是全盘接受,而是有选择性地进行解读,甚至有读者对其进行溯源核实。自主信息发布者和理性网民的出现正是受众媒介素养不断提高的表现。当我们有效地利用大众传媒时,首先要在对媒介认识的基础上,发现信息对自己或对社会的意义。生活节奏的加快刺激信息发布的频率,大量的信息在发布之后即面临着被另外一些信息淹没,这一境况使得信息发布的频度得以提升,信息的效度不得不靠频繁地复现来维持。同样,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一员必然要具备基本的媒介素养来看待这大量漂浮在社会空间里的信息,媒介素养建设自然也必然地提上公众生活日程。一个成熟的受众总能从容地面对汹涌而来的信息,因为他有一种思想过滤能力,运用这种能力可以有效地处理信息,将有用的信息整合进自己的价值体系中,并从中获得真正的教益。媒介素养教育重在启发受众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以求达到高度的自律和对媒介的有效利用,这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