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制度早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但他关于礼仪的一些合理的思想和规范一直影响至今。如“礼之用,和为贵”、“责己严,待人宽”、“温、良、恭、俭、让”、敬老爱幼等。礼仪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具有传承性特点。从古代礼仪的内涵和类别来看,礼仪所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典章制度和人们一切活动的准则。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许多礼仪范式已不再为现代社会所适应,大量的礼仪形式经过现代社会的整合而转换成一种新的模式被广泛继承和应用,如现代人继承了“吉礼”中祭人鬼的仪节而转换成在每年的清明节、中元节祭墓的礼俗,等等。礼仪作为一种教育具有传承性特点。我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基本上以礼仪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小孩子识字初始就读《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孝经》等生活、人伦典籍,“三礼”、《论语》等更是文人必读书目,百姓人家也一向注重对子女的礼仪教育,各种文化、文学、艺术作品也大多是礼仪精神的承载体和宣传品。世代相袭,广泛传播,礼仪在动态中得以传承、完善和发展。礼仪作为一种修养,具有传承性特点。礼仪不仅是一种形式美,更重要的还是道德美,具有强大的道德约束力。它依托于人的品德行为的自律、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深厚广博的文化素质,社会舆论素以修养好为美,中外相同,古今相沿。礼仪作为一种审美范畴具有传承性特点。礼仪是一种美,美是有社会性和艺术性的。古代礼仪中所规定的人的个人行为、家庭行为、社会行为,以至国际行为,在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的人伦关系中得到整齐划一的界定,对其利弊得失的评价就是一种审美,是一种社会美的认定,古往今来大量的文字在不间断的审视着这种美的效果。同时,礼仪中那些繁复的仪节、程序也体现了古人认识美、反映美、创造美、推广美的态度和水平。周而复始,一代又一代,礼仪被借鉴和继承下来,成为现代礼仪的厚重积淀。(这里简单地与学生讨论一下守住传统礼仪与学习西方礼仪的关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