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学生的一般心理过程注意感觉与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感觉和知觉

上传者:科技星球 |  格式:doc  |  页数:5 |  大小:57KB

文档介绍
循?1、目的律:目的越明确,感知越清晰。2、差异律:对象与背景的反差越大越容易被感知。3、组合律:刺激物的结构常常是对对象清晰感知的重要条件。对象的组合可以分为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4、活动律:在固定不变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易于被感知。5、调节律:人的感知是在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中实现的,第二信号系统起重要的调节作用。6、协同律:客观事物往往包含多种属性的符合刺激,我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也经常是通过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而实现。如何利用感知规律提高教学效果?(六条建议与上述感知规律相对应)1、提出明确的感知目的;2、加强感知对象与背景的反差;3、注意区分不同的感知对象;4、提高感知对象的活动性;5、形象与语言相结合;6、发挥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可以提高感知的成效。学生的感知能力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一句话,学生感知能力的发展随年龄的增长而自然发展,教学等外部作用可以影响感知能力的发展程度和速度。感觉能力的发展: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强。中小学阶段已经有了较大发展,有的甚至超过了成人。感知觉随意性(个体按照预定目的自觉地调节自觉的感知活动的能力)的发展: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强。研究表明,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个体不需较大的意志努力就能连续观察的时间:7-10岁20分钟左右;10-12岁25分钟左右;初中生40分钟左右;青少年能较好的进行有意注意和五一注意的就交替运用,从而可以对一定对象的观察持续时间更长。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的发展: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强。中小学阶段学生对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具体研究支撑略。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1、观察目的性训练;如任务法、列项画钩法。2、观察方法的训练;如顺序转换法、求同存异法。3、观察准确性的训练;如中心单元法。4、观察分析力的训练;如追踪法(间断观察法)、破案法。5、观察重点训练;如主要特征法、个体差异法。6、观察积累训练。如随感法、观察日记法。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