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由于这些石碣的外形稍有些像鼓,一般称之为石鼓。石鼓各石都刻有一首四言诗,原来共有七百余字,由于石的表面不断剥蚀,残脱的字已达一大半。关于石鼓的时代,历来有很多争论。由于石鼓有些字的写法跟《说文解字》所收的、相传为西周宣王时文字的“籀文”相似,过去很多人把它看作周宣王时的东西。经过一些学者研究,石鼓已经证明是东周时代秦国的东西。但是关于它的具体年代仍有不少异说,最早的早到春秋早期,最晚的晚到战国中期。从字体看,石鼓文似乎不会早于春秋晚期,也不会晚于战国早期,大体上可以看作春秋战国间的秦国文字。②盟书文字盟书文字1965年出土于山西侯马晋城遗址的战国初叶的盟书文字,不仅是中国早期盟书类文献的典型代表,更是早期毛笔字文献的典型代表。③简帛文字简帛文字,简指简册,帛指帛书,是按材料称呼的。简册:我国在使用植物纤维纸之前,长期以竹木简为主要书写材料。简是细长条的薄片,用绳把简编连起来就成为册,通常用毛笔蘸墨在上面书写。殷墟甲骨文屡见“册”字,《尚书·多士》也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可见至迟在商代简册就已通行了。商代和西周春秋时代的主要文字资料应该是简册文字,可惜竹木易腐,未能保存下来。已发现的简册以战国时代的为最早。西汉和西晋时代都曾发现过大批战国时代的简册(西汉时代发现的就是后面要讲到的“古文经”。西晋时代发现的是“汲冢竹书”),但原物早已毁坏。50年代以来,在湖南长沙市、常德市、慈利县、河南信阳市和湖北江陵县、荆门市等地的楚墓里都出过竹简。此外,1978年在湖北随州市发现的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也出土了一批竹简。这是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一批简。曾是附属于楚的小国,文字作风与楚国基本相同。秦简是在70年代第一次发现的。1975年底,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了一千一百多枚竹简。这座墓是在始皇三十年(前217年)或稍后的时间下葬的。竹简抄写时间不一,估计不出战国末年至秦初这段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