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而誉之”,使得人们把国家治理完全寄托于圣人之上。历朝历代演绎多少圣人出则天下大治的悲欢离合,由此人们逐步习惯了对圣人的崇拜,习惯了对圣人的依赖,最后把一个国家的复兴,把一个民族的强盛之希望完全寄托在圣人身上。这就是圣人之治的另一面。Р 《老子》一书中,非常强调相对立的事物,“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交,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与圣人相对的,就是愚民。愚民政策既是与圣人之治相对而存在的,又是圣人治国之策的重要辅助手段和组成部分。“是以圣人之治也,。。。。。。恒使民无知无欲。”由是,历代统治者一方面不断压制不同言论,另一方面使教育贵族化,剥夺绝大部分平民的受教育的权利,使他们变成没有思想,没有愿望的顺民,以利于统治者奴役驱使。Р 美国《独立宣言》作者托马斯﹒杰弗逊说:人人生而平等。其实老子也说过:“不尚贤”。圣人与平民本没有区别,但“圣人在天下”即圣人治理天下时,要做到圣人与普通百姓平等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是百姓对圣人“皆注其耳目”,而圣人必能对百姓“皆孩之”。所以圣人之治一方面造就了中华民族不同朝代各有千秋的兴盛,同时也造就了统治者的高高在上和国人的人格依赖。小小七品县令徐九斤有句名言: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一方面说的是统治阶级应当成为民众的代言人,另一方面不也透露出普通百姓只能依赖于强势集团这样一种信息吗? Р 老子这位先智先圣骑着青牛西出函谷关不知所终,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伟大的圣人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几朵浪花后也随波而去,但国家要不断地强盛,民族要更加地富强,人民要长久地安康,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不能总等着不期而至的圣人来推波助澜的。老子圣人之治的思想在二千五百年后的今天应当有一个更新更好的发展。唯有这样,才不会我们中华民族在逐渐强大之后再次历经沧桑沉浮。Р 河马先生Р 2005年1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