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打击报复学生,引起学生的反感,产生抵触和戒备的心理。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也会失去教好学生的信心和热情,就谈不上因材施教了。热爱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奉献精神,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就要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和自尊心,树立科学的学生观,一心一意为学生服务。特别是关心、尊重后进学生,想方设法转化他们,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Р 五: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因材施教、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关键。Р 教师是普及义务教育的关键因素,全面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必须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合理流动的教师队伍。孔子的因材施教所以很成功,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好学不厌,博学多才,素质高。孔子曾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注:《论语·为政》)一个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和学问,这就要不断学习,不断掌握知识,并通过温习不断加深对旧知识的理解,提出新观点新见解。孔子一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他曾自我评价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注:《论语·公冶长》)他“学无常师”,曾“问礼于老聃”,“问官于剡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入太庙,每事问。”(注:《论语·八佾》)即使到了晚年,仍勤学不辍,以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注:《论语·述而》)他多才多艺,根据周、鲁、宋、杞等国的文献,整理编订了《诗》、《书》、《礼》、《乐》、《易》和《春秋》六部经典;对水利、建筑、军事、五帝史略、大同社会、政治、岁历等等都有研究,是一位“博于诗书,察于礼乐,详于万物”(注:《墨子·公孟》)的圣人。正因为这样,孔子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如“仁”、“礼”、“政”、“君子”、“士”、“民”、“学”、Р“行”……(注:散见《论语》各章)都能有问有答,有条有理,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