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平行与垂直》教学实录及点评

上传者:学习一点 |  格式:doc  |  页数:8 |  大小:35KB

文档介绍
空间与图形部分的概念性课。听了这节课的教学流程,感觉陆老师主要是根据小学生空间观念形成过程中的心理特点来设计整节课的。第一,描述性特点。小学生往往倾向于用日常生活用语来描述几何概念。比如:垂线,在日常生活中只指铅垂位置。所以垂线的科学概念学生就不容易理解。因此陆老师干脆抓住学生的概念理解偏差,特别指出两者的区别“垂线到底是指一条呢?还是两条直线中的关系呢?”从而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导到两条线的关系上。第二,渐进性特点。学生对几何概念的理解并不是一步到位的,是需要渐进的。因此,陆老师通过自学前后对概念的理解比较、学生画的图形的辨析、生活中平行、垂直现象的寻找、两条直线关系的动态的演示、小棒的摆放等来实现学生对“平行”和“垂直”关系理解的逐渐规范、逐步完整和融合。第三,偏重于单个要素特点。几何图形分为单个要素和要素之间关系两个方面。研究表明,小学生容易观察图形中的单个要素(比如直线、射线、线段等的特点),但是对于要素之间的关系往往不容易理解(比如平行线与垂线都是反映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学生在准确理解时常常出现困难。针对这个特点,陆老师主要通过图形一系列的辨析、动态的关系演示等来突破这个难点,使学生比较准确地把握这两种直线的特殊关系。第四,从标准图形到变式图形认识的特点。对于端端正正处于标准位置的标准图形,小学生比较容易观察。而一旦图形方向发生变化,学生识别能力就有所下降。因此,陆老师在教学中不光注重标准平行线、垂线的演示,还恰当地利用变换方位,通过变式图形,进一步突出标准平行线与垂线的本质特征,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它们的基础特征。第五,从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观念形成的特点。小学生形成三维空间观念比形成二维空间观念困难,而且过渡时间比较长。其间让学生理解“不在同一平面内”就是让学生能初步形成三维空间观念,所以陆老师采用的方法是借助具体环境指导理解,这样降低学生空间想象难度。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