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

上传者:读书之乐 |  格式:doc  |  页数:24 |  大小:147KB

文档介绍
中、高)表示适用于中、高年级。但各项课程内容及排列顺序与教材、课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Р2、本课程内容为基本标准。在掌握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编写教材和开展教学活动,可根据各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有所拓展。Р3、根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精神,表中所列教学活动建议侧重于有学生主体参与的体验、探究、交流研讨等实践性教学活动。这些建议是提示性的,供编写教材和教学时参考。Р4、教学活动的形式应不拘一格,鼓励教师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结合教学实际,选用并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Р Р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Р本标准是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教材编写以及课程实施和评价的基本依据。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本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地区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教学,有效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Р Р(―)整体把握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关系Р课程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综合实现的,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能力与方法目标要经过长期的培养才能达成。因此,教师要在把握整个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设计单元或课的教学目标,处理好长期形成的目标和短期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突出每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必面面俱到,应简洁、清晰、具体,注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尽可能根据本校和本班学生的实际状况和需求进行设计,避免大而空。Р例如,“真爱生命,热爱生活”目标需要一个长期养成的过程,“诚实守信,友爱宽容”也是需要在实践中通过不断践行逐步达成目标,因此,它们不宜作为一节课的目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将目标具体化,确定每节课可达成的目标。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注重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关注学习过程中的生成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目标,教学活动完成之后,还应通过学生的反应和作业检验目标的达成状况,深入反思并不断改进教学。Р(二)通过创设多样化情境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