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农村承包地、宅基地抵押担保的风险与防范(精)

上传者:苏堤漫步 |  格式:doc  |  页数:4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适合当地实际的模式,少走弯路,事半功倍。Р (七)搭建平台,交易融资Р 建立全国性的土地流转、抵押系统,分级设置投融资平台,广泛吸纳全社会闲散资金,盘活长期沉睡的土地资金,打通城乡建设用地的“脑梗塞”,为城乡发展一体化提供资金保障。以此为主系统,若干年后,银行系统可退居二线,成为承包地、宅基地抵押担保融资的辅助系统。Р 全国性的土地流转、抵押系统由不同级别土地银行、合作社等组成。土地银行、合作社纯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它们有储存资金和实物――承包地、宅基地、建设用地等的流转、抵押、担保功能。国家制定严格的政策、严格的制度保障,特别是一整套的诚信制度、金融保障制度,严格监管其运行。等其发展壮大,符合条件时,也可以上市融资。上市融资公司多起来了,成熟起来了,资金雄厚了,进而形成统一的全国性土地投融资市场。那时,发展现代农业、城乡一体化所需资金就会迎刃而解,同时担保抵押的分险也就降低了。最后,甚至可以探索建立全国性土地虚拟市场,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设立土地交易所,进行土地流转、抵押担保等投融资交易。Р (八)完善保障,强基固本Р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国家保障能力弱。承包地、宅基地抵押能否顺利实施,强化社会保障是重点。首先,应加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力度,适时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农村医疗保险额度。其次,逐渐弱化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减轻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再次,定期对农民进行发展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生存、发展的能力,强基固本,降低农民生存风险。Р 农村承包地、宅基地抵押、担保是一个复杂、漫长的探索过程。抵押担保本身极富风险,实践过程也充满挑战,我们一定要不畏艰难,勇敢面对,做科学的顶层设计,冒“摸石过河”的风险,探索出一套“中国式”的好制度、好办法,从容应对风险,积极加以防范,为推动城乡一体化,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而努力奋斗。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