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三重困境让农村师资低质徘徊

上传者:似水流年 |  格式:doc  |  页数:12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陷入了低质徘徊的怪圈。Р 此外,一些课题组成员在调研时还发现了“大树下面难长草”的现象,即:近郊农村教师流失速度要远远高于边远农村教师的流失速度,相应地,近郊农村的教育质量也不如边远农村地区教育质量。Р 对于课题组了解到的农村师资困境,教育部师范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教育部正在研究“十一五”期间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建立农村支教服务体系。此外,还将扩大实施“农村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并继续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培养计划”,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本报记者翟帆)Р“关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系列报道之三Р Р 知识结构单一研究意识淡薄自我发展意识欠缺Р Р “新课程理念好是好,但是我们学不了,教师不行啊。”在农村中小学采访,经常会听到校长们这种无奈的话语。与城里教师相比,农村教师普遍存在着知识结构单一、适应能力较差、研究意识淡薄、自我发展意识欠缺等问题。这些问题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方案的实施而显得更为突出。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技能、加快专业成长,已成为农村教师的现实渴望。Р 多重因素制约教师专业成长Р 据《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对策研究》课题组调研,目前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都参与到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中。其中,有七成以上的教师参加了说课、听课、评课、竞教等活动,有五成左右的教师经常开展问题讨论,有两成教师参加过交流备课、专题讲座和校际交流等活动,有七成左右的教师养成了课余时间进行教学反思和撰写教学总结的习惯,这些都表明农村教师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发展能力。Р 但课题组也发现,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着主体错位现象,多数地方教师专业发展都是依靠行政力量来推动。虽然教学反思是教师最常用的教育教学研究方式,但在继续教育学习中,自我反思却是最不受教师欢迎的培训方式。这一反差恰恰表明了教师在自身专业发展进程中主动性不强,缺乏自主规划和自主发展意识。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