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物的缩血管作用;(5)颅内压增高,过量脱水治疗而不及时补充血容量;(6)血管壁的炎症和免疫反应。根据病程可分为两类:早发性脑血管痉挛、慢性或者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前者多于出血后24 h内发生,急诊血管造影可发现多为破裂动脉瘤附近的单侧局灶性血管痉挛。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多在SAH后第3~5天开始出现,第7~10天达高峰,持续2~3周后逐渐缓解。Р临床上,病人常有典型的剧烈头痛发作史,或者颅脑损伤、血管内介入治疗、颅脑手术或其他颅脑疾病史。一般在SAH后3~5 d,如果出现意识状态的恶化,甚至伴随新出现的局灶定位体征,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以及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如头痛、呕吐等,临床除外电解质紊乱(高钠血症),CT检查除外继发性脑积水及颅内血肿等后,需高度怀疑脑血管痉挛的可能性。还有不明原因的体温升高、白细胞上升也存在引起脑血管痉挛的可能性,需引起临床重视。Р临床诊断可借助于CTA, MRI等影像学检查,TCD检查若发现大脑中动脉血流流速峰值大于200 cm/s和(或)平均流速大于120 cm/s,可以明确诊断。Р一般性防治措施的两个核心环节是血压和液体(血容量以及电解质平衡)的管理。治疗原则包括改善血流动力学、恢复脑血管自动调节机制、维持有效血容量、保持有效脑灌注、控制颅内压,预防脑水肿等。Р(一)药物治疗Р(1)钙拮抗剂:钙拮抗剂通过阻止血管平滑肌细胞的钙异常内流来降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是临床防治脑血管痉挛的最常用的方法。在各种钙拮抗剂中,目前临床推荐使用的主要是尼莫地平。这是一种具有颅内血管高度选择性的第2代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对于颅内血管以外的其他血管扩张作用较弱。遵循早期、全程、足量、安全的原则,脑血管痉挛在SAH后可持续2~3周,因此尼莫地平维持治疗至少需14~21 d。输注剂量依体重而定,体重低于70 kg或血压不稳的患者:起始剂量为0.5 m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