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2014电大专科《中国教育史专题》复习题(形考答案)

上传者:随心@流浪 |  格式:doc  |  页数:15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色正是传授和推行“礼”。他说:“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因此只有重视教育,尊重教师,才能有效地推行礼制,从而规范社会行为,使国家兴盛。因此,荀子将教师的地位推崇到极高。教师的地位既然如此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然要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荀子主张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做到“师云而云”,不能有任何违背师说的言论。Р荀子认为当教师必须具备四个条件:“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意即他在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博习”之外,又提出了四个条件:一是人品有尊严,使人敬畏;二是年纪要大(五六十岁),以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经验使人信服;三是善于表述,内容严整,不违背师道;四是能领会并阐发精微之理。Р四、论述Р1.比较孟子和荀子关于教育对人发展作用上的异同,并予以评论。Р答: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孟子认为人不同于禽兽,就因为人有善性,仁义礼智不是外加的是固有的;荀子指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本意是人为即伪,泛指后天一切人为的努力而使本性发生的变化。强调人不同于禽兽,是人格道格。这是二人的人性论不同的渊源。荀子和孟子高度强调教育的必要性,同时也肯定了教育的可能性,二者的目的相同,只是前提和实现过程不同,一个是复性,一个是化性。在成长方面,荀子则完全强调学习和教育的决定性作用。Р2.阐述朱熹的教育作用论。Р答:朱熹的理学教育作用论:他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因素构成的,理是精神性的范畴,是创造万物的本源,也是万物运行的目的,气是物质性的范畴,是构成万物的材料,也是理的载体。体现在人类社会中,封建的人伦就反映了天理的内容,明人伦就是体认天理,穷尽天理。自然万物都含有一定的理,依靠人本能的心灵之知,通过接触,体认事物,了解掌握事物的规则,这个认知过程叫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