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斯基所言“学校里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进行心灵接触"。Р2、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Р一了解学生是否能用已有的知识或生活经验学习新知识。教学时教师应注意沟通已知和未知的联系,抓住知识的衔接点,在“指导自学”和“穿针引线”上下功夫。Р二了解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中可能产生的困难和障碍。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Р三分析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教师在备课中应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在生活中找到适合小学生接受的原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教学问题真正成为学生乐于思考和解决的问题。Р3、研究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况Р学生是否参与教学活动,首先取决于教学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要求。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备课时教师就要把学生活动先备出来,把传统的“教学目标”改为“学习目标”,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详尽地提出该课所要达到的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标。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活动时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进而发现规律,解决问题。Р4、设想学生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Р同一个教学问题,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案,教师要根据学生思维水平划分几个层次,预设每个层次的学生可能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以便在课堂上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使课堂教学更为流畅。Р5、研究学生个性品质差异Р有人说,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双叶片。那么也可以说,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来研究学生的个性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学依据。Р教师在备课时,应考虑到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智力的差异,还有学习态度、习惯、信心、兴趣等非智力上的差异。正视这种差异的目的是为了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特长,发展学生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