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以敦煌莫高窟壁画为例分析佛教绘画本土化的过程

上传者:读书之乐 |  格式:doc  |  页数:2 |  大小:83KB

文档介绍
(756 年)占敦煌起,止于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年)割河西五州给西夏,威逼敦煌,期间二百多年时间。这个时期石窟佛教艺术风格,基本上没有前两个时期的特点,而代之以对真实事物、事件的纯粹仿造,以再现事物于一目了然,发人深省。这个时期的石窟艺术特点是:形象个性化特点的加重。壁画的内容从整体上说,没有生气、呆板、冷漠。壁画围绕着“悲痛”的情感展开,有的割耳,有的挖鼻,有的刺胸,有的剖腹,西部民族和敦煌人们那种不怕屠杀迫害的憨厚、果敢、殉道的性格,跃然一壁。显然,这种个性特征是以含蓄的反抗内涵、以牺牲自身的表示,而使世俗人物画像呈现寓意深刻来表现情感的呼唤。从画面看,尽管造型粗俗,线条也不统一,但恰恰反映了敦煌人内心的不平衡,渴望再现昔日生活的念头,是显而易见的。菩萨那种慈悲、文静的形态和神色消失了,代之而现的,却是浓妆艳抹、涉世很深、现实生活中的一位高贵丽人。Р变种石窟时期Р这个时期是指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割河西五州之后,到元昭宗宣光三年(1372年)昭宗败失敦煌止,期间三百七十年。这个时期的莫高窟壁画及其艺术,已不属于大乘佛教和佛教艺术了,而且也只是有石窟而无敦煌卷子抄写后被封藏的时期。几乎所有的壁画都具有两大特征:仔细观看,在被覆盖后的墙壁上或新的壁画后面,仍可发现很多形体变黑、像似是被火焰熏过的佛像及佛教内容的壁画;覆盖后新绘制反映西夏统治时期的壁画图案,不伦不类,有的似龙非龙的动物围绕在一起,口吐火焰,有的似凤非凤的鸟类,还有用云纹图案组成的圆形,若排除画师及工匠嘲讽的寓意外,看不出有什么实际内涵,更不要谈什么佛教艺术的痕迹。Р敦煌莫高窟艺术的发展最早是伴随着印度佛教艺术的东渐传播而开始的,并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式微而结束,体现出了外来佛教艺术逐渐中国化的过程。所以敦煌在中国佛教以及佛教文化的研究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文化价值以及深远的影响对佛教是的重要的艺术宝藏。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