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敦煌早期三窟及湿壁画技法——《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编后

上传者:hnxzy51 |  格式:doc  |  页数:15 |  大小:122KB

文档介绍
便是纯然的干壁画(Tempera) 了。我们对敦煌早期壁画的艺术魅力赞叹不已, 但就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敦煌早期壁画而言, 几乎全部是壁画完成前湿壁画技法所形成的绘画效果(图19) 。Р图1 8 胁侍菩萨晕染图莫高窟第275窟正壁(吴晓慧测绘)   下载原图Р宋代人维修第275窟所砌筑的隔墙, 在之后的一千年间保护了大部分窟室的安全, 使其不再直接暴露在风沙和烈日之下。60厘米左右厚度的隔墙与其相垂直的北壁、南壁、地面和窟顶结合的部位, 则有幸在近似密封的状态下, 令壁画颜料的化学变化为之减缓或终止。由此, 当上世纪90年代拆除隔墙令窟室空间恢复原状之后, 我们得以一睹部分壁画完成后大约500年之际未完全变色时的艺术效果, 可以观察到原作晕染的用色及细致入微的勾勒与点染(图20) 。Р壁画绚丽多彩, 仔细观察, 使用的颜料无非黑、白、红、绿, 十分简单, 多为矿物质, 就地取材, 花费低廉。其中, 黑色是松烟或煤烟, 白色是高岭土;红色主要有两种, 使用最多的是土红, 由当地泥土中淘洗出来, 所用甚多, 几成画面的主色调;另一种丹红, 呈橙红色, 含有铅, 用来作人物肌肤的晕染(勾染和点染) ;另外偶尔使用的还有朱砂红, 点染红唇而已。稍昂贵的是铜矿石或绿松石制作的石绿色。不能忽视的还有另一种颜色, 即墙壁泥土的本色, 画师作画时作为一种色相预留出来, 又是一种天然的中间色, 丰富了画面色彩, 亦有助于色彩关系的协调。三窟之中没有发现调和色, 均直接采用颜料的本色, 用薄粉敷盖时, 稍厚或稍薄令颜料呈现浓淡的变化, 烘托物体的质感。湿壁画技法的运用, 未见于印度、巴米扬、龟兹等地以及中国内地石窟、墓葬的报道, 有可能是莫高窟早期独特的创造。Р图1 9 胁侍菩萨莫高窟第272窟佛龛内  下载原图Р图2 0 佛转故事局部莫高窟第275窟南壁(曾被宋代隔墙覆盖千年之久)   下载原图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