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敦煌壁画音乐的主要特点

上传者:随心@流浪 |  格式:doc  |  页数:5 |  大小:24KB

文档介绍
居住着羌、氐、匈奴、鲜卑、羯、吐蕃等众多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民族的音乐,这些民族的音乐也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了壁画上面。例如第275窟(北凉)双人吹角的供养人乐伎,就是身着少数民族的服饰,游牧民族的特征甚强。第297窟(北周)西壁一组载歌载舞的供养人乐伎,也是少数民族形象,二舞者双手举上头顶,扭腰出胯,形成S形,三乐伎分别演奏箜篌、曲颈琵琶、竽,为舞者伴奏,民族特色浓厚。另外,《西凉乐》是由中原音乐、龟兹音乐和西凉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融汇形成的。《旧唐书?音乐志》记载:Р“自周、隋以来管弦杂曲将数百曲多用《西凉乐》。”《西凉乐》的影子在唐代经变乐伎中是有表现的。因此,敦煌壁画音乐可以说荟萃了众多民族音乐的成分,也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Р Р 5、现实性Р Р 敦煌壁画音乐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当时社会现实音乐生活的折光反射。例如第156窟(晚唐)南北两壁下部各有一幅气势恢宏的出行图,其中的乐舞场面就是当时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北壁下部是《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它由一百多人组成庞大的阵容。其中乐舞场面令人惊叹!四对击鼓吹角者乘骑行进在出行队伍的最前面,鼓角相闻,威武壮观。还有一组八人乐队和一组八人舞者,进行着精彩的表演。他们既独立,又配合,以欢快热烈的气氛表达出对张议潮节度使的歌功颂德的忠诚心情,这是敦煌壁画音乐现实性的佐证。南壁下部《宋国河内郡夫人宋氏出行图》中的乐舞更加精彩。最前面的是杂技表演,一位表演者头顶着长竿,竿上有四位表演者巧妙表演,十分惊险。紧随其后的是乐舞表演,民间特色甚浓,特别在宋国夫人前面,又安排了一组乐舞场面,似在有意让其观看欣赏。乐舞服饰装扮,与当时现实社会人们的着装相似。这也是敦煌壁画音乐现实性的又一佐证。Р 此外,敦煌莫高窟开凿以来,寺庙里的佛教音乐活动不断,尤其是在释迦牟尼诞生日,达到了顶峰。这些都对敦煌音乐的形成有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Р (未完待续)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