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分歧。正确的理解是要利用条件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错误的思路是把场景还原,根据事情的前后变化,得出结果。Р 为了纠正这一部分学生的认识上的偏差,为以后更多的数学应用打下基础,我们试探着在一年级进行简单的数学应用建模。Р 1、在语言训练中认识应用题的一般结构,明白条件、问题的区别,知道要解决问题必须依靠一定的条件。我们要解决问题,一定要寻找条件,利用条件。Р 2、在一图多式的教学中,把语言训练和列式相结合。训练同一个图形,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表示不同的问题;不同的问题需要不同的条件。如:1册第67页第四题,考察一图四式的知识,学生就有多种语言叙述和相应列式:Р 大串葡萄有6颗,小串葡萄有4颗,一共有多少颗?Р 6+4=10 4+6=10Р 两串葡萄一共10颗,大串6颗,小串有多少颗?Р 10-6=4Р 两串葡萄一共10颗,小串4颗,大串有多少颗?Р 10-4=6Р 通过长期的叙述与对应的列式练习,学生逐步接触到条件与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可以形成这样的认识:解决问题,就是从告诉我们的信息(已知条件)出发,去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Р 3、数量关系学习,是保证学生解决问题正确高效必要过程。到了一年级下期,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逐步提升,思维水平的有序发展,面临解决数学问题时,教师有意引导学生去发现、归纳、使用一些常见问题的解决途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数学应用上更能体会数学学习的愉悦。Р 4、紧紧把握生活即数学的大数学观念。来自身边的数学素材很多,从早点付钱到行车走路,从作业数量到红花朵数,利用身边熟悉的教学资源,整合教材内容,可以让学生感觉轻松、理解清楚、接受容易。也最容易让把课堂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实现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学习有用的数学。更能凸显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的本质。Р 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年级的起步引导尤为重要,愿有更多的同行来研究这一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