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盛寒所凝耳。从药物的形态性状角度推理药物性能的方法,在本草著作中比比皆是。Р 2.4采收时间古代物候理论是中药采收时间的理论基础。一般以药用部位有效成分含量最佳的季节采集,对植物药、动物药的采收均有详尽的记载。《唐本草》序:“春秋节变,气感殊功;乖于采摘,乃物是而时非,名实既爽,寒温多谬矣。”《千金翼方》更是明确指出:“不依时采取,与朽木不殊”。关于采药时节,古代有专书论述。一些大型类书、史书,如,《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旧唐书·经籍志》《通志·艺文略》等均载有专篇专集。Р 2.5性能主治传统本草学对药物性能及药物治疗疾病原理的系统阐释,肇始于北宋《圣济经·药理》:“有因其性而为用者,有因其用而为使者,有因其所胜而为制者,其类不同,然通之皆有权,用之皆有法也”。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四气、五味等药物的内在性质来解释药理,这一部分占主流;一是利用药物的形态、质地、颜色等外在属性,涉及药物的基原及其习性等来解释药理。这种关于事物外在现象、外在属性的总体、总和,称之为“法象”,高晓山称之为“综合药性”[4],包括药类法象、用药法象、辨药八法等。如“蝉吸风,用以治风;虻饮血,用以治血。”等。无论是法象药理,还是泛药论思想,都是从整体观的角度,用联系的思维来解释药性药效,均涉及到中国古代博物学内容。这些理论虽然不占本草理论的主流,但在其形成过程中时常留有痕迹,在古代本草类著作中始终占有一席之位,应从中加以甄别。Р 【参考文献】Р [1]朱渊清.魏晋博物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2(5):43.Р [2]高晓山.本草文献学纲要[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01.Р [3]赵洪钧.中西医结合二十讲[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08.Р [4]高晓山.中药药性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