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文化差异与唐诗英译

上传者:你的雨天 |  格式:doc  |  页数:6 |  大小:28KB

文档介绍
.典故Р 许多典故来自于民间传说、经典名著等,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形象性,比如我们在谈到情人分居两地时常用“牛郎织女”来形容,这一典故来自与我国的民间传说,再比如说“阿Q”精神,指的是精神胜利法,出自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这些典故深入人心,几乎妇孺皆知。事实上典故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和民族心理,熟知典故的读者就能轻松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反之真的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Р 我们以孟郊《古别离》为例,诗中这样写到:Р “欲去牵郎衣,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Р 在这里“临邛”用的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典故,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意象,它表达了女主人公的愿望,即希望丈夫走后不要另觅新欢,弃家不归的愿望。Flecher将之译为”yourlatereturningdoesnotangerme,Butthatanotherstealedyourheartaway”。值得肯定的是译诗传达出了原作的基本信息,读者还能感受到原作中的韵味,但是丧失了原文的民族特色,信息传递也有所偏差,原文含蓄意味深长,而译诗则直奔主题,态度鲜明。Р 再如杜秋娘的《金缕衣》,对于这首诗的标题的翻译就有多个版本。Bynner将之译为“TheGold-threadedRobe”,是直译字面的意思。译为“wiseagetoyouth”是根据诗的主题进行的意译,已经完全背离了“金缕衣”的原意,事实上《金缕衣》是中国古代的曲牌名,这首诗的主题是劝人们珍惜少年时光及时行乐。因此黄新渠用了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译为”Advicetotheyoung(Ancienttune:JinluYi)”,似乎更为妥当。Р 从以上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差异的必然存在决定了翻译障碍的不可避免,但是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各国文化交流日益增强,我们应该有信心逐步克服这种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障碍,为传播人类文化作出更多更新的贡献。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