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注意到的东西,使文章不仅论述全面,而且显得相当深刻。Р许多考生从祖国这棵参天大树入题,谈“毁树容易种树难”,这是符合要求的。他们讲到“毁树人”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袁世凯、蒋介石、“四人帮”,这也是正确的。而这位学生,却想到了两种“毁树人”——有心毁树人和无心毁树人。他指出:袁世凯、蒋介石、“四人帮”这类“毁树人”,是有意的,是容易识别的,而大量存在的却是“无心毁树人”——A、拔苗助长者,如发动“土跃进”与“洋跃进”的人;B、不学无术、不会种树者,如渤海二号事件的责任者;C、搞不正之风者,这正像无形的病菌和病毒在侵蚀祖国这棵参天大树的肌体。文章指出,我们不但要敢于和善于同“有心毁树人”斗争,而且要持久地、深入细致地同“无心毁树人”斗争,这里面也包括不断地清除自己身上的消极的错误的东西。这位学生着重论证了为什么毁树容易种树难,他指出:①新生事物如幼苗,容易被因袭的、陈腐的东西所扼杀;②爱因斯坦说过: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若将“种树”代入这个公式,应为:种活一棵树=天时+地利+人和。可见,种树要想成功,必得许多条件,缺一不可,所以难;而毁树只要抽去其中一个条件就成了,所以容易。Р这样的分析,是具体而全面的,其论证是严密的,克服了片面性。Р第三节立意的方法Р1.立意的意义Р写任何一篇文章都要明确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和主旨。这是指导和制约整个写作过程的最根本的东西。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立意”。Р阅读中我们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有的文章使人发聋振聩,读后或兴奋不已,或回味无穷;有的文章虽语言顺畅,但淡而无味,读后脑子里没留下半点痕迹。造成这种迥然不同的阅读效果,原因固然很多,其中最为重要的当为“意”的差别。Р任何文章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思想内容是灵魂,语言文字是形式,是为内容服务。思想内容闪光,再加上准确、优美的文字,文章就能征服读者,给读者以启迪和感染。这就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