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浅谈新闻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及其社会作用

上传者:幸福人生 |  格式:doc  |  页数:6 |  大小:46KB

文档介绍
既要有吃苦耐劳、坚强果敢的意志和品德,又要有勇于创新、深入调查、探本溯源的职业精神,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Р 新闻精品的最大特点是作品具有感染力并传播久远。这就要求在写作中表达形式不仅要多种多样,而且要不拘一格地探索新闻事件和表达形式中的契合点,即突现事物的闪光点,这样才能有利于强化作品的叙事功能。研究新闻精品和这几年新闻获奖作品的写作特点,都与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有本质联系。穆青、周原、冯健所写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之所以催人泪下,从写作过程来看仅修改就“八易其稿”(6)。新华社记者张严平在采访马班邮路乡邮员王顺友时,作者是“跟随王顺友继续走下去的为数不多的记者中唯一的文字记者和唯一的女记者”。(7)作者写的《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被全国120家报刊、网站转载。可见,记者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意志和品德是写出有感染力作品的前提。Р 如果说新闻记者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是写作新闻精品的先决条件,那么,注重文本创新、强化叙事功能则是新闻精品富有生命的重要滋养,其中凸现人物性格特征和表现事物本质规律的细节描写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黄卫平在采访郭秀明事迹时,一老农劝说郭秀明不要“穷折腾”,被郭秀明说成不是“穷折腾,而是折腾穷”,使文章满篇生色。Р 新闻精品运用文学手法和文学体裁进行叙事,善走险棋,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最近,许多媒体在进行新闻叙事时,将记者记述、采访对象出境陈述、记者感言等集为一体,打造“四不象”(艾丰语)文本,如中央电视台2005年3、4月关于东部崛起的报道就是这样。一些媒体还用剧本、电影、诗歌等体裁进行叙事,收到了文无定法、以奇取胜的艺术效果。范敬宜所写的《夜宿康平县两家子公社:夜无电话声,晨无堵门人》,作者在文后竟然赋诗一首:“劫后灾痕何处寻?月光如水照新村,只因仓廪渐丰实,夜半不闻犬吠声。”来抒发记者的真实感受,最后在争议中照样被评为新闻奖。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