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远不如日本学生的事实,这在当时引发了一场教育大讨论,学生自理能力的提升成了众人关注的焦点。十几年过去了,这个问题似乎并未得到根本解决……Р说一说你对上述两段文字的理解。Р二、原因链接Р现在的中小学生普遍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这是不争的事实,对此,我们查找原因,进行梳理,以寻求对策。Р 1、家庭教育劳动意识缺失Р 溺爱心理。很多家长认为,过去“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随着子女的减少和经济条件的改善,没必要让孩子劳动了。所以,越俎代庖、包办一切,久而久之,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便成了习惯,孩子的自理能力成了问题,到后来,家长想不“溺爱”也没办法了。Р 鄙视劳动。不少家长对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缺乏应有的认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对孩子的教育也充满了对劳动的轻蔑与厌恶,而这种教育的结果必然使孩子认为普通的体力劳动是最下等的事情,躲避劳动、鄙视劳动便成为必然。Р2、学校教育的异化Р唯升学教育。在升学率、优秀率、合格率的压力下,成绩最重要;教育行政和社会风气把成绩作为唯一标准,劳动教育未列入升学考试之列,自然不用重视。不少学校根本不开设劳动教育课。Р 劳动教育被扭曲异化。劳动在一些学校被个别教师扭曲异化成惩罚“问题”学生的手段,使学生对劳动产生不良的心理定势,错误地把劳动视为“劳动改造”,对劳动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进而躲避、厌恶劳动。Р 3、消极社会观念的影响Р 当今社会,拜金主义、享乐至上盛行,疏远和轻视劳动日渐突出,能够少劳动或不劳动成了某些人津津乐道的谈资,长期的耳濡目染极易使学生迷失方向,有的学生甚至把摆脱从事体力劳动的命运当成他们用功读书的动力。Р说说你的分析。Р三、寻求对策Р学会自我服务是现代人必备的品格,是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很难想象,一个连劳动意识和自理能力都没有的人会有什么责任感。学校教育和班集体建设中,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唤醒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