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初中校本课程教材《责任情感培养》

上传者:随心@流浪 |  格式:doc  |  页数:84 |  大小:542KB

文档介绍
,先自己解决,实在处理不好再报告老师,请老师帮助解决。要学会友好地与同学相处,这样才能愉快地学习、愉快地生活!因为人总是要长大的,孩子将来要能在社会上立足,最基本的能力就是自理、自立能力,只有先做好自己的事情,才能谈得上产生、创造价值!培养良好的自理、自立能力,是学习成长的基础,也是将来迈出校门走向社会的关键! Р1993年7月,孙云晓先生在《夏令营中的较量》一文中,详细记载了中日两国学生在夏令营中的情况,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对比指出了中国学生的野外生存能力远不如日本学生的事实,这在当时引发了一场教育大讨论,学生自理能力的提升成了众人关注的焦点。十几年过去了,这个问题似乎并未得到根本解决……Р说一说你对上述两段文字的理解。Р二、原因链接Р现在的中小学生普遍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这是不争的事实,对此,我们查找原因,进行梳理,以寻求对策。Р 1、家庭教育劳动意识缺失Р 溺爱心理。很多家长认为,过去“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随着子女的减少和经济条件的改善,没必要让孩子劳动了。所以,越俎代庖、包办一切,久而久之,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便成了习惯,孩子的自理能力成了问题,到后来,家长想不“溺爱”也没办法了。Р 鄙视劳动。不少家长对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缺乏应有的认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对孩子的教育也充满了对劳动的轻蔑与厌恶,而这种教育的结果必然使孩子认为普通的体力劳动是最下等的事情,躲避劳动、鄙视劳动便成为必然。Р2、学校教育的异化Р唯升学教育。在升学率、优秀率、合格率的压力下,成绩最重要;教育行政和社会风气把成绩作为唯一标准,劳动教育未列入升学考试之列,自然不用重视。不少学校根本不开设劳动教育课。Р 劳动教育被扭曲异化。劳动在一些学校被个别教师扭曲异化成惩罚“问题”学生的手段,使学生对劳动产生不良的心理定势,错误地把劳动视为“劳动改造”,对劳动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进而躲避、厌恶劳动。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